发布时间:2025-10-15 17:09:52    次浏览
物华天宝,沈水之阳;夏璜遐琛,奇珍为藏。沈阳故宫文物十分丰富,现有十余万件,尤以明清宫廷文物为主,弥足珍贵,堪称国宝,包括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极具价值。但这些国之瑰宝,在历史上也屡遭磨难。1900年10月,沙俄军队开进沈阳城,令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文物多达一万余件。1914年,北洋政府建立“古物陈列所”,下令征调盛京皇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共计115199件进京城。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藏数地,相当部分留在了今南京博物院。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国民党军政要员从沈阳撤退前,再一次将沈阳故宫瓷器、铜镜、典籍运到北京(当时称北平)。这样,至沈阳解放时,沈阳故宫也变得空空荡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让沈阳故宫重获新生,陆续从南京、承德以及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藏品。特别是从北京故宫先后八次调拨文物,从而使得沈阳故宫的藏品日渐丰富。从今天起,我们将为您讲述其中一些国宝的故事。宫廷礼制,帝后谥宝。国之礼器,供于太庙。清朝宫廷中制作的帝后谥宝仅有两套,一套保存于盛京(沈阳)故宫太庙,另一套保存于北京故宫太庙。全国仅有的这两套谥宝的宝文完全一致,除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前五代帝后谥宝的宝纽有所区别,其他各代谥宝的形制大致相同,各自形成较为完整的独立系统,并分别按照各代皇帝、皇后卒年依次制作和收藏,一直延续到清末。那么,清宫谥宝为什么要制作两套?它们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怎样的规定?在长达300多年的沧桑时光中,这些帝后谥宝是怎样被精心保护下来,又经历过怎样的磨难呢?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理特别作了介绍,清朝帝后谥宝并不是皇帝、皇后生前所用的金玺、玉玺,它们均是在各代皇帝、皇后离世尊上庙号、谥号以后,新皇帝按制传旨后,由工匠按照拟好的谥宝之名雕刻而成。因此,清朝帝后谥宝属于国家礼器,受到清朝各代的特殊重视。谥宝定制皇宫尊藏雄武之略,同符高祖。漠北尘清,四方宾服。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为颂扬和铭记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创业、肇建国家之功,传旨制作了清朝历史上第一方皇帝谥宝——清太祖武(高)皇帝谥宝,开启清朝帝后谥宝的先河。随后不久,宫廷又制成太祖武(高)皇帝谥册和孝慈高皇后谥宝、谥册以及太宗文皇帝谥宝、谥册。这便是大清历史上最早制作的第一套帝后谥宝。 当清太祖、太宗和孝慈高皇后玉雕宝册制作完成后,立即按照明朝宫廷旧制,将其放入国家宗庙——北京故宫太庙之中,供各代皇帝参拜和供奉。从此,这些皇帝、皇后的谥宝和谥册成为最重要的宫廷宝藏之一,凡遇朝廷各类祭祀,都将太庙祭祖放在首位。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封建制度日益森严,宫廷各项典制不断完备,一些清初制作的器物便显现出一些简陋和不合礼制。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考虑到宫中玉玺使用较为混乱,而“交泰殿所贮,历年既久,记载失真,且有重复者”,于是传旨对御宝重新排正厘定,“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最后将多余的十多方国宝送到盛京皇宫尊藏。爱琢磨的乾隆,又发现前五代的帝后谥宝所用玉材参差不一,且印纽多为旧式的蹲龙纽,于是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下令采用新玉料,将旧制谥宝重新改制,印纽全部改成交龙纽。至此,将改制的帝后谥宝全部供奉在北京太庙中。恭送盛京太庙奉存第二套改制的帝后谥宝、谥册被供奉北京太庙后,第一套帝后谥宝和谥册怎么处理成为乾隆考虑的重点问题。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盛京皇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东巡盛京,传旨在盛京改建太庙,以便将第一套帝后谥宝和谥册移送到这里。当时,盛京太庙建于城东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远的地方,不合乎宫殿建筑礼制。乾隆便传旨将盛京皇宫大清门东侧的景佑宫移走,将城外的盛京太庙迁移此处,以完成皇家宫殿“左宗庙”的传统建筑形式。盛京太庙迁移完成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传旨,将第一套帝后谥宝和谥册送往盛京尊藏,存放在盛京太庙正殿,成为陪都宫殿最珍贵的皇家礼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季,乾隆东巡盛京,亲往盛京太庙行礼,至此使祖宗礼器得到了更好的供奉和庋藏。国宝重器离合悲欢清朝末年,国家衰亡,江河日下。此时,尊藏于盛京太庙里的大清宝册既无法保佑大清帝国,也无法保佑自己平安。在家国危难之际,这批帝后宝册也面临着被毁被盗被抢的命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借口保护“东清铁路”和剿除“义和团匪”,开始进攻盛京城。危急关头,盛京将军增祺等人匆忙之中,只将盛京宫殿内的“圣容”(画像)“前朝御玺”等重要宝物抢运而逃。随即,盛京城被沙俄兵占领。沙俄军队很快占领了盛京皇宫,并派驻军队。等战事平缓后,虽经清政府屡次派员交涉,但沙俄兵就是不肯退出。直到三年之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沙俄军队才迫于各方面压力从盛京皇宫中撤走。此时盛京皇家宫殿及其所藏珍宝已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皇宫内丢失和损坏的藏品竟达一万件以上。盛京内务府官员奏报,太庙内原供奉的32份谥宝中,丢失了孝和睿皇后(嘉庆帝之后)、宣宗成皇帝(道光帝)、孝慎成皇后(道光帝之后)三份谥宝,余存29份;另外原藏的32份谥册也有丢失和毁坏。从此,盛京皇宫这些珍贵的谥宝、谥册便下落不明,成为永久的遗憾。在清末民初时期,为了保护这些帝后谥宝,它们被存于沈阳故宫崇谟阁内。“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人交给伪满洲国有关部门加以管理。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政府从东北撤退前,将盛京太庙内贮藏的清代帝后谥宝、谥册及内廷原藏图书等运到了北京(当时称北平),后在匆忙之余并未带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文物部门考虑到盛京宝册原来在沈阳故宫收藏的情况,便将这批谥宝、谥册从北京运回沈阳。由此,清王朝的第一套帝后谥宝重归故里,成为沈阳故宫的重要珍藏。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陈凤军李彤刘杰